<u id="pay9e"><acronym id="pay9e"></acronym></u>
<tr id="pay9e"></tr>
<th id="pay9e"><video id="pay9e"><span id="pay9e"></span></video></th>
    1. <code id="pay9e"><small id="pay9e"><track id="pay9e"></track></small></code>
    2. <big id="pay9e"></big>
    3. 當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最新公告

      最新公告

      深切緬懷——張國成院士

      發布時間:2022-12-23 瀏覽:2414次

      耕耘在我國稀土產業的“孺子牛”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稀有稀土金屬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正高級工程師張國成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1日13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稀土科技界、產業界的重大損失!包頭稀土研究院全體干部職工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張國成院士!

        張國成,1931年8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56年畢業于昆明工學院,獲學士學位。曾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先生主要從事稀土礦物分解、冶煉分離技術等研究與工程化開發。創立了氧化焙燒—稀硫酸浸出法處理氟碳鈰礦工藝;發明了用堿度法生產熒光級氧化銪技術;發明了硫酸強化焙燒冶煉包頭混合型稀土精礦工藝(第二代酸法);研究成功使用P204從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離稀土新工藝(第三代酸法),降低稀土生產成本約25%。以上成果均在稀土工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并成為稀土冶煉分離的主要生產流程,為中國的稀土工業發展和確立稀土工業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常說:“魯迅的一生是‘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愿自己的一生是‘俯首甘為稀土牛’,促使中國的稀土工業登上世界重要地位。”

        選擇稀土,在神奇的領域孜孜探索

        1956年大學畢業后,張先生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開始從事稀土精礦冶金和單一稀土元素分離技術的研究,成為中國稀土冶金開發研究的早期成員之一。當時,張先生大學畢業不久,但在這條注定不平坦的道路上,他以“勇于打前站”的精神,開始了在這片領域中的探索。

        為了提煉出隱藏在稀土金屬礦中的氧化銪,他和同事們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與計算,歷經三年,終于根據銪在堿液中的穩定性和溶解度規律,使鋅粉還原—堿度法制取高純氧化銪這一方法獲得成功,并使氧化銪的純度從20%提高到99.99%以上。這時的他也才是而立之年。直至如今,這種工藝仍是一種生產高純氧化銪的先進方法,在相關企業持續應用。


        張國成院士在生產一線

        結緣包頭,為稀土冶煉貢獻智慧

        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抽調了100多名科研人員到冶金工業部包頭冶金研究所(現包頭稀土研究院),開展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研究;有研總院張國成、羅永、區海峰、李桂珠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參加了包頭稀土大會戰,開發出一、二、三代硫酸法冶煉包頭稀土礦工藝,參加P507萃取分離稀土工藝研發,并大規模應用于工業生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張國成院士牽頭開發成功的第三代硫酸法工藝,在30多家包頭稀土冶煉企業大規模應用。

        為了高效冶煉包頭礦,張先生經過反復琢磨,提出了采用“回轉窯硫酸焙燒法”處理該礦的工藝,產生了第一代酸法工藝:將該礦經過硫酸焙燒—復鹽沉淀—堿轉化生產混合氯化稀土。為了解決第一代酸法工藝的不足,張國成帶領團隊有針對性地進行新工藝的研究,最終研究成功第二代酸法新工藝:硫酸強化焙燒萃取法,不僅簡化了工藝流程,還提高了稀土回收率,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包頭礦冶煉的難題,并成功應用于生產實踐中,成為中國處理包頭礦生產氯化稀土的主要工藝流程。

      張國成院士介紹酸法處理包頭稀土礦技術

        張先生認為,每天僅工作8小時是很難成為科學家的,搞科研要想出點成績是很辛苦的事,必須把自己融在工作中,善于構思,敢于實踐,力求創新,成果里要有自己的東西,擺脫別人的束縛,并力爭超過他人。要想做出原創性的工藝,就要熟悉你的工作,熱愛你的工作,弄懂你要做東西的性質,只有這樣,才能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病,得出解決方法。    

        他也認為,創新不是憑空而降的,它是一個個知識的積累逐漸演變而來的。

        深耕細作,為實現稀土強國而奮斗

        20世紀80年代,稀土高技術市場發展較快,國內外市場對釤、銪、 鈰和氧化釹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張先生和同事們又開始了第三代酸法冶煉新工藝的試驗,即從硫酸溶液中萃取分離稀土新技術的攻關。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終于又獲得可喜的成功,誕生了第三代酸法冶煉新工藝,即將包頭礦進行硫酸強化焙燒、水浸除雜,得到純凈的硫酸稀土溶液,直接用P204 萃取分離,生產釤、銪、釓富集物以及純氧化釹和氯化稀土等產品。這項技術的先進性在于:工藝簡單,適應性強,成本低、回收率高,實現了連續化工業生產。該工藝在1986年完成工業試驗,之后便開始在生產上得到很快的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教育學生上,張先生告誡學生們:科研不要滿足于現狀,做完一個工作后要問一問自己在這個工作中哪些東西是屬于自己的,“苦,人生之短暫”,要始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直面前行中的困難,“歷險關而無畏”,面對成功和失敗,張院士認為,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很好地堅持下來,努力去克服缺點,這樣工作才能搞好。

        張先生創造三代酸法冶煉包頭稀土精礦(簡稱包頭礦)的工藝流程,確立了中國稀土工業在國際上的優勢,由于在解決包頭稀土礦連續大規模冶煉分離難題上做出的重大貢獻,1995年張國成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耕耘在我國稀土產業的“孺子牛”,張國成院士的一生都在為我國稀土產業的發展而奮斗,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稀土事業,踐行了“俯首甘為稀土牛”“為使中國真正成為屹立于世界東方的稀土強國而奮斗終生”的人生格言,在高質量完成國家重大項目之時,還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先生勇于創新的科學膽識、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院廣大科研工作者繼往開來。

        敬愛的張國成同志一路走好!

      新聞動態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国产
      <u id="pay9e"><acronym id="pay9e"></acronym></u>
      <tr id="pay9e"></tr>
      <th id="pay9e"><video id="pay9e"><span id="pay9e"></span></video></th>
      1. <code id="pay9e"><small id="pay9e"><track id="pay9e"></track></small></code>
      2. <big id="pay9e"></big>